首 页 广州民盟 盟务动态 参政议政 自身建设 理论研究 社会服务 盟员风采 网站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电子刊物>广州民盟>2010第一期
 
明代墓志泄天机
 
 作者:黄淼章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广州市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10-09-06 00:53:00   已有:1356人阅览

 

    2009 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位于河南安阳西高穴村的一座古墓就是千年来一直扑朔迷离的曹操墓。这一消息公布后,国内一些专家和媒体提出了质疑,而河南省文物局也拿出了不少证据,坚定地认为他们找到的就是曹操墓。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颇有些“惊世”“惊诧”的意味。
    传说曹操鉴于历史上众多帝王墓经常被后人掘盗之教训,死前乃遗嘱其子,制棺材多副,弄了72座疑家,以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葬在哪里,但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这72座疑家其实座座都是假的。
    曹操墓的被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神秘的古墓的好奇心。
    在中国古代实行厚葬,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建造陵寝地宫。传说当中,王公贵族的墓葬里往往埋藏了大量宝藏,这也就引起历代无数盗墓者贪婪的目光。古人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也绞尽脑汁在墓穴中设置各种各样的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这样,当盗墓人闯进地宫时,他们要面对的也许不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而是防不胜防的陷阱!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人就在墓葬中设置了防盗的设施,如所谓的“一触即发”等,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据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这种“机弩矢” 指的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弩矢,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这种防盗设施又叫“一触即发”,俗称“鬼箭”。汉唐陵墓继承了这一做法,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由于弩弓发射有它的局限性,古人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反盗墓暗器。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插有刀锥利器。坑的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中国古代还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防止盗墓,即“积沙古墓”。考古专家曾在河南上蔡县发现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这座墓葬在历史是已经遭受了盗墓贼轮番盗挖,墓葬盗洞累累。在考古专家挖开墓室以后,还发现了多个盗洞,其中一个盗洞几乎挖空了墓室东半部分的积沙。但是令人惊喜的是,经历了历史上多次被盗之后,这座古墓仍然留下了许多珍宝,考古专家发现古墓有精巧的防盗设计。这座墓葬采用细沙代替土来填埋墓室,再在沙中掺杂巨石,由于细沙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容易塌方,加上巨石的重力,因此盗墓者无法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进入墓室盗窃,墓室外的沙子会混杂着石头往下落,如果盗墓者不正面直接挖的话,而又不可能打一个小盗洞就盗墓成功,沙子会淌出来,而斜掏也好,沙子也会流出来,封闭盗洞,使盗墓者的行动止步。
    广州的古墓,特别汉代墓葬,也仿照中原的做法,厚葬成风。广州的古人事死如事生,葬礼是一件隆重的事情,许多官僚贵族或有钱人都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埋进了墓中,以为阴间还有另一个世界,厚葬可供自己恣意享用。凡饮食器具、偶人车马、珍宝玉玩乃至住屋、仓井、灶等都做成明器,放入墓中。广州的有钱人也深恐自己的陵墓会被人盗掘甚至抛尸荒野。于是绞尽脑汁自己的后事安排得非常缜密,坟墓大多数都深埋于地下几米深处,藏得十分神秘。但是,到目前为止,广州的古墓,还没有发现“一触即发”、“连环翻板”“积沙古墓”等防盗措施。也许这些墓葬的防盗技术是中原地区有钱人发现的专利,还没有传到边陲的岭南。这样,有丰厚随葬品的广州古墓千百年来就成为当地盗墓者大显身手的场所。事实上,广州地区的历史上也有很多盗墓贼。因此,考古人员在广州已发掘的汉代及其以后的墓葬,十室九空,特别是广州的大墓,很少能完整保留下来。考古人员发现有不少古墓葬是在坟墓造好后不久就被人下了手,许多盗洞都正好选在墓顶的中部,可见广州地区古代盗墓者经验异常丰富。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广州东山梅花村象栏岗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墓主是明代的戴缙夫妇。戴缙夫妇是一座夫妻分室合葬墓,埋于地下约2米多的深处。地面上仍有花岗岩石的坟头,上有墓碑记载该墓曾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在墓室顶部,两室的前后各置墓志1合,共4合,均用黑石刻制。墓室用花岗岩砌筑,两室并排但不相通。右边为戴缙的墓穴,长3.18米,宽1.94米。葬具为1棺1椁。木椁长1.96米、宽0.71米、高0.71米,木棺刚好套入椁中。四壁及盖、底板均用榫卯套合。棺内有笭床,下填牙灰(谷糠烧成的灰)。左边是其妻周氏之墓穴,长2.98米、宽1.46米。石室与墓坑上壁之间用灰砂夯筑。灰质洁白,坚硬如石。周氏的葬具有棺无椁,棺木结构与戴缙的相同。笭床下填的是灯心草。墓室与葬具之间上下四周均灌满松香,使墓穴被完全填密不留下任何空间。据墓中出土的墓志介绍,戴缙夫妇都是在殁后第三年才入土下葬的。可知其棺材的密封信能极好,已达到防腐的作用。有关科研人员研究认为,当戴缙夫妇死后入殓封棺后尸体就处于一种密封的条件下,由于棺内的空间为包裹着的尸体和殓葬物等塞满,故棺内留存的空气很少,尸体初期的腐败过程和棺内物质的氧化过程很快就耗掉棺内的氧气,形成了缺氧条件,腐败菌中的需氧菌不宜生存而逐渐死亡,尸体的腐败过程便终于停止了。戴缙夫妇的尸体在如此严密的墓穴中成了干尸,保存完好。两尸身都用各种被服重重包裹。戴缙裹了15重,纵横捆绑成圆柱状,衣服的质料有棉、麻、丝3种,是研究明代服饰和纺织工艺的实物资料。


    戴缙是广东南海人,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卒于正德五年(1510),享年84岁。周氏生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死于弘治十五年(1502),享年80岁。戴缙是成化二年进士,后任监察御史、南京工部尚书等职。墓中出土的尸体,牙齿脱落,须发俱白,呈龙钟老态状。令人惊异的是,戴缙作为工部尚书一个明代的高官,生前可谓享尽荣华富贵,但死后墓中的随葬品却少得可怜,仅有木簪1支,木梳2把,金、银耳挖各1支,口里含有半粒黄豆大小的黄金1粒。周氏活到了80岁,出土时尸体居然头发乌黑,牙齿俱全,可见生前保养的极好。但她的随葬品也仅有银簪2支,银耳挖1支,木梳2把,这和其坚固的墓室并不匹配,考古人员开始时也不得其解。后来,考古人员在周氏墓中发现一块墓志,其中有一段令人感兴趣的话:“孺人(周氏)临终嘱其夫并子孙曰:我死之后,慎勿以金银首饰装我,恐为我后患。瞑目,子孙遵其遗嘱,一以香簪素服,并无分毫金银首饰装殓。”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戴缙夫妇是害怕墓中陪葬金银珠宝会带来后患,于是只好用香簪素服下葬了。
    上面提到,广州的汉代墓葬,厚葬成风,因此成为盗墓者大显身手的场所。这场盗墓者与丧葬者之间的永无止境的斗争,使广州的达官贵人万分苦恼。虽然他们生前作威福,不可一世,但却无法保证死后自己的坟墓免遭盗掘。这样,厚葬给墓主及他们的后代增添了无限的烦恼。于是,从唐宋时期起,广州的墓葬随葬品就逐步减少了。
    惨重的教训,终于使明代的广州有钱人明白,防盗的最好办法,就是墓中不放珍贵的陪葬品。因此,戴缙生前虽然曾任工部尚书,是达官显贵人家,他们不惜花费巨大的工本构筑十分坚固的墓葬,但是又怕墓中随葬品太多而导致后人盗挖其墓,所以墓中基本上不放随葬品。因此,后来的广州盗墓者,碰到此类明墓,也不愿意下手,敬而远之了。

(作者: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广州市委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副主任)

 

 

备案序号:粤ICP备06074795 

中国民主同盟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如果您对本网站有何建议,请点击“留言板”给我们留言,我们将及时跟进!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