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广州民盟 盟务动态 参政议政 自身建设 理论研究 社会服务 盟员风采 网站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电子刊物>广州民盟>2010第一期
 
关于广州市在旧城改造中要注意保护好老地名的建议
 
 作者: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广州市委员会网站  发布时间:2010-09-28 14:27:00   已有:1587人阅览

 

    编者按: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素以文化底蕴深厚、开风气之先而享誉神州,羊城许多古建筑、老地名深深的蕴含着千年的历史脉络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保护好这些老地名,就是保护羊城这座千年古都的人文历史,也是实施历史名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民盟市委副主委黄淼章以其专业敏锐度和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执笔建言,呼吁在广州城市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中要注意保护好老地名。此建议引起了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得到肖志恒、张广宁、苏泽群、徐志彪等省市领导的批示,并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联合调研、跟踪落实。本期特刊出建议全文,以翼引起读者共鸣,为羊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广州市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最早的历史,可上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就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揭开广州人文史的初页。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这是广州建城之始,距今已有2200馀年了。秦末汉初,赵佗乘中原动乱之机,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汉武帝平南越后,番禺(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和集散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吴国划交州东部另设广州,即交广分治。广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广信的“广”字,州治迁到番禺,广州得名由此而来。
    广州名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市历史由小变大,长盛不衰,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前人的长期开发、建设和修葺,使广州从秦汉时期起至今大部分时间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上,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如石门、龙虎墙、怀远驿、甜水巷、珠玑巷、龙藏街、流水井、百岁坊、高第街、大小马站、庙头村、状元坊、厚德巷、天字码头等。这些地名浓缩了古代广州一段历史或者民俗,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凭据,寻根问底,可圈可点。如西湖路得名于南汉至宋代的旅游胜地西湖,今仍存药洲遗址九曜园;秉政街,得名于街内为纪念张买办事秉公而建的秉正庙;濠畔街,得名于明代,其当年的繁华超过南京秦淮河的玉带濠;豪贤路得名为纪念明末抗清爱国诗人黎遂球;十三行路得名于清代外贸代理行商。广州不少老地名,反映了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老地名象璀灿的明珠,洒落在羊城大地,植根于特定的广州人文和自然环境中,是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积淀了广东首善之区深厚的地方文化元素。许多老地名还包涵着历史典故、风俗、故事等等,与羊城人民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
    从90年代起,得风气之先的广州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一批批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解决了困绕广州多年的塞车之苦,古老的珠江上架起了一座座新桥梁,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岭南这片热土演尽风流。“三年一中变”使许多老景点也注入了新内容,西关大屋重现风韵,久已褪色的城市记忆再次鲜活,原先给人们留下“脏、乱、差”的印象已被花园城市的荣誉称呼所代替,不老的羊城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可爱了。美丽的羊城,已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
    目前,在广州城市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中,有一些富有文化底蕴、地方特色和历史典故的老建筑、老地名在不断消逝。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有数以百计的老地名、老街道随着城市改造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广州这些有古老特色的民宅、街巷被拆除,令人惋惜不已。事实上,从八十年代起到九十的代上半段,广州老城区的改造面貌太大,有的城区有面目全非之感。因此,今后广州老城区应重点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街区,如北京路、大小马站书院、人民路骑楼街及广州古代城市中轴线等等,使老城区保持原真性和文化品味。
    保护老地名工程,也是实施历史名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所说的老地名就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目前还在使用的地名。老地名记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历史阶段的地貌、物产、史实和信仰等信息,见证了社会的历史变迁,被誉为城市历史“活化石”。因此,在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和管理中,我们要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老地名,使广州老地名保存的岭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地名作为一座城市名符其实的“名片”,是城市管理基础信息的重要内容。广州地名管理部门责任在身,当仁不让,但是仅靠广州地名管理部门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设、规划、交通、房管、宣传、文化等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审时度势、可持续发展,才能取得实效,把保护老地名工作做好。
    近年来,对老地名的保护已经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关注,很多城市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老地名。包括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成都、郑州和深圳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都已经重视地名文化,启动了老地名保护工程。譬如,北京启动了老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南京公布了第一批老地名保护名单,对有的老地名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角度加强老地名文化研究,将南京市老地名视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保护,全国还没有一个城市将老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而南京在这一方面有所创新。江苏苏州地名办历时三年编撰的《苏州地名录》已经面世,该《名录》收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座姑苏古城消失的1192条老地名,让那些弥足珍贵的老地名史料给后人一个交代。贵州省遵义市启动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收集古地名文化遗产:规定凡距今一百年的县,且沿用至今的村、镇、街道、人文建筑名称,有确凿的考证资料,将组织相关专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一旦确定,将立即上报省民政厅,对老地名进行登记注册加以保护。上海也已启动老地名保护工作,规定在行政区划中,如果两镇合并,将保留历史长的地名,而老地名保护名录,就是为这一措施提供具体的依据。
    广州市应加大对地名文化保护,开展老地名保护工程。其目的是传承和弘扬广州的老地名,展示老地名的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增强广大市民对广州的归属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塑造城市良好的文化形象,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广州老城区建设、旧城改造和开发利用应保护其“四性”,即原真性、可读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样,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就会更加突出,人们就会体会到广州老城区文化的温馨。
    二、启动广州老地名保护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地名普查工作。这是尊重历史文化遗产与联络市民的情感、关注民生和建设首善之区的一项重要举措。地名管理部门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广州老地名研究工作,对广州的老地名进行调查摸底、逐条梳理,并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典籍和档案资料,开展详实细致的考证和研究工作,界定确需保护的老地名的范围和数目。
    三、对广州现有老地名的撤销、更名要慎重研究考证。在广州城市建设中,对有历史意义和文化特色的老地名,要特别注重保护,没有特殊情况,又不妨碍大局的,不能轻易更改、撤销,以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在对两条以上老地名的取舍处理问题上,建议做到:规模方面,保大舍小;知名度方面,保高舍低;年代方面,保长舍短;品位方面,保雅舍俗。
    四、对编制广州地名规划,要认真研讨论证。地名规划,必须按照广州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空间,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种新的街区、村镇进行超前命名,减少地名命名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局限性,克服地名的重名、同音、文化含量不高的弊端,优化广州地名的文化层次结构和内在素质。作为地名管理部门在考虑为新建的路街巷取名时,应尽量多的保留一些有广州地方特色、有纪念意义的老地名,以使世人更好地了解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及文化特征,使它有迹可循,从而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地名文化遗存得以巩固延续,也使广大市民对广州老地名的浓浓情结不致断裂。
    五、加强对广州老地名保护和宣传的力度。老地名不仅仅需要保护和研究,还需要传播和开发,把尘封的老地名点化成鲜活的历史。要认真重视和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的联系,组织专家学者编辑出版广州老地名的故事等有关书籍和电视节目,加大老地名保护和宣传,以扩大广州老地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社会规范使用地名和对老地名的保护意识。
    六、建议尽快开展“广州老地名评选”活动,让广大市民参与评选,评选自己心中“最经典羊城老地名”, 要通过这次老地名的评选作为推动新世纪广州首善之区建设和旅游文化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延续广州千年的文脉,让久已褪色的城市记忆再次鲜活起来,树立广州中心城市的文化形象,进一步扩大广州老地名的影响和保护力度。
    七、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办,建议在明年亚运会召开之前公布第一批广州老地名保护名录。一旦入选,就要力保老地名在羊城大地永不消失。

(执笔人:黄淼章 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广州市委副主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史学院院长,广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副主任。)

 

 

备案序号:粤ICP备06074795 

中国民主同盟广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由南方科能 设计开发及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38468062

如果您对本网站有何建议,请点击“留言板”给我们留言,我们将及时跟进!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